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类型,腹股沟疝表现为腹股沟可复性包块、局部坠胀感,嵌顿时有剧烈哭闹等症状;脐疝表现为脐部可复性包块,多数可随生长发育自愈,超2岁未愈需处理,家长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并避免孩子增加腹内压。
腹股沟疝
可复性包块:最为常见的表现是腹股沟区域出现可复性的包块,通常在孩子哭闹、咳嗽、站立或用力排便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腹股沟部位会出现一个突出的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如花生米,大的可延伸至阴囊部位;而在孩子平卧休息、安静时,肿块可自行消失。例如,当小儿哭闹时,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腹股沟区有一个鼓起的小包,安静后又消失。这种情况多见于男孩,因为男孩的腹股沟管比较长,腹腔内容物更容易通过腹股沟管突出到阴囊形成疝。
局部不适:部分孩子可能会感到局部有坠胀感,尤其是在包块突出时。如果疝内容物(多为肠管等)发生嵌顿,也就是包块不能回纳,孩子会出现剧烈哭闹、烦躁不安,局部包块紧张、发硬,伴有触痛,同时可能伴有呕吐、腹胀等症状。这是因为嵌顿的肠管受到压迫,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血运,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后果。
脐疝
脐部包块:主要表现为脐部有可复性的包块,脐部原本的凹陷处会突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物,直径一般在1-2厘米左右,小儿安静或平卧时,包块可缩小或消失,用手按压可回纳腹腔;当孩子哭闹、咳嗽、用力时,肿物又会突出。比如,孩子哭闹时,家长能看到孩子肚脐部位有一个包鼓起来,安静后又回去了。脐疝在新生儿和婴儿中较为常见,多数可随着孩子生长发育自行愈合,但如果超过2岁仍未愈合,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
小儿疝气的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以减少疝气发作的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