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可产外毒素致呼吸道感染,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局部有咽部等部位灰白色假膜伴咽痛等、全身有发热等表现及并发症,靠临床表现结合细菌学检查诊断,治疗用抗毒素和抗生素,儿童是高发人群需重点防护及时隔离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定义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累及咽喉、扁桃体等部位,可产生外毒素导致局部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二、病原体
白喉的病原体为白喉棒状杆菌,该菌可产生强烈外毒素,是致病的关键因素,外毒素能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引起组织坏死及全身中毒表现。
三、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携带白喉棒状杆菌,健康人吸入后可被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被白喉棒状杆菌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也可能引发感染。
四、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咽部、扁桃体等部位出现灰白色假膜,假膜与黏膜下组织紧密粘连,不易剥离,强行剥离易引起出血;可伴有咽痛、吞咽困难等。
2.全身症状:患者多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中毒症状,如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率加快等,还可能并发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等严重病症。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细菌学检查,如咽拭子涂片染色镜检可见白喉棒状杆菌,或通过细菌培养鉴定出该菌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1.抗毒素治疗:尽早使用白喉抗毒素中和体内外毒素,阻止病情进展。
2.抗生素治疗: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杀灭白喉棒状杆菌,减少细菌传播及毒素产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是白喉高发人群,需重点防护,一旦怀疑感染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防止疾病传播;对于儿童患者,治疗中需特别关注其身体反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谨慎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