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早期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有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等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病因含产前母亲孕期因素、产时早产等因素、产后新生儿相关因素,婴儿期有哺乳困难等表现,幼儿期运动发育落后等,儿童脑瘫需尽早综合康复干预,家庭照护要营造安全舒适环境等。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发生于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常伴有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多种并发症。
二、病因
(一)产前因素
母亲孕期感染(如TORCH感染等)、接触毒物(如铅、汞等)、放射线照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窘迫等,均可影响胎儿脑发育,增加脑瘫发生风险。
(二)产时因素
早产、胎儿窒息、脐带绕颈、难产等导致胎儿脑缺氧、缺血,是引发脑瘫的重要产时因素。
(三)产后因素
新生儿核黄疸、颅内出血、严重感染等,可损伤脑部组织,进而引发脑瘫。
三、不同年龄段表现
(一)婴儿期
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如吸吮无力、拒乳;哭声弱或过于激惹;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仍不能抬头等。
(二)幼儿期
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存在姿势异常,常见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致肢体僵硬,或肌张力降低致肢体松软),还可出现异常姿势反射,如剪刀步、尖足等,同时可能合并智力、语言等方面障碍。
四、特殊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脑瘫患者,需尽早开展综合康复干预,包括物理治疗(如Bobath技术等改善运动功能和姿势)、作业治疗(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治疗(纠正语言障碍)等,康复方案需依据患儿个体情况定制。在家庭照护中,要注重为患儿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加强生活护理,同时关注患儿心理状态,给予充分的关爱与支持,鼓励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