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类型脑膜炎具有传染性,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结核性脑膜炎由开放性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无菌性脑膜炎等非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多数无传染性;儿童因免疫力低易感染具传染性脑膜炎,需采取防控措施,健康人可通过增强免疫力等降低感染风险。
具有传染性的脑膜炎类型及传播方式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患者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菌的飞沫会在空气中传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该疾病在儿童群体中相对更容易发生聚集性感染,因为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造成传播。
结核性脑膜炎: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其传染源主要是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咳痰时,结核分枝杆菌随飞沫排出,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进而可能发展为结核性脑膜炎。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人都会患结核性脑膜炎,只有当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等特定情况时才会发病。
不具有传染性的脑膜炎类型
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非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如肠道病毒等。这类脑膜炎主要是患者自身感染了特定病毒后发病,一般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例如,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病毒先在患者自身体内繁殖致病,不存在像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那样通过飞沫等途径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特点。
对于儿童群体,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脑膜炎病原体时更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家长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儿童与患有具有传染性脑膜炎患者的密切接触。对于患有脑膜炎的患者,应根据具体类型采取相应的隔离等防控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同时,健康人群可以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