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疝气是腹腔脏器或组织经腹壁薄弱点等突出形成的肿物,常见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分别有不同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治疗以手术为主,特殊人群有不同处理,日常需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
腹股沟疝
发生机制:多因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脏器(如小肠、大网膜等)可经腹股沟管突出至皮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腹股沟管较长且精索通过等解剖特点有关。婴幼儿发生腹股沟疝可能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明显,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若疝内容物嵌顿,可出现肿块疼痛、变硬,不能回纳,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脐疝
发生机制:脐部是胎儿时期腹壁闭合的薄弱部位,成人脐疝多因脐环关闭后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发生。婴幼儿脐疝则是由于脐环未闭,腹腔内容物突出所致,多见于低体重儿、早产婴儿等,与脐部组织发育不完善有关。
临床表现:脐部可见半球形或球形肿块,哭闹、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时肿块突出,安静平卧时可缩小或消失。婴儿脐疝一般预后较好,多数可在2岁内自愈;成人脐疝则容易发生嵌顿,需手术治疗。
切口疝
发生机制: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处,由于手术创伤导致腹壁组织缺损,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脏器从切口薄弱处突出。常见于曾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尤其是合并术后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的患者。
临床表现:手术切口处逐渐出现肿块,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可伴有腹部牵拉感、消化不良等症状,若疝内容物嵌顿,也会出现相应的急腹症表现。
腹部疝气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通过修补腹壁的缺损来恢复腹腔的完整性。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的脐疝,可先观察,部分可自行愈合;成人疝气则需积极手术干预。在日常生活中,腹部疝气患者应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以减少疝气发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