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临床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前驱期多数患者有类似感冒症状及伤口异样感觉,儿童表达不清、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留意;兴奋期患者高度兴奋,有极度恐怖、恐水怕风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麻痹期痉挛停止出现迟缓性瘫痪,可因呼吸等麻痹死亡,不同年龄人群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不同,儿童需注意肢体护理,老年人要防并发症及关注生命体征。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伤口周围感觉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老年人基础代谢等功能下降,对症状的耐受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更要留意细微的身体变化。
兴奋期
症状表现: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恐水是狂犬病的典型症状,饮水、见水、听流水声甚至仅提及饮水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虽口渴但不敢饮水,常伴有声嘶、烦躁、多汗、流涎等。体温可升高至38-40℃。此阶段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恐惧而哭闹不安等;生活方式上,若此时有不当刺激可能加重兴奋症状;有既往精神疾病史等的患者可能使兴奋表现更复杂。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在兴奋期可能因恐水等表现抗拒就医等操作,需要医护人员有更温和的方式进行沟通和护理;老年人在兴奋期身体机能衰退,可能更难耐受剧烈的症状反应,需要更细致的生命体征监测和舒适护理。
麻痹期
症状表现:痉挛逐渐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可迅速因呼吸肌麻痹、延髓性麻痹而死亡。此阶段年龄对身体机能影响明显,儿童的恢复能力与老年人不同,老年人可能恢复更慢且易出现并发症;生活方式方面,若在麻痹期有不恰当的体位等可能加重瘫痪等情况;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使麻痹症状加重或恢复更困难。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在麻痹期需要特别注意肢体的护理,防止压疮等并发症,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合适的肢体位置摆放;老年人要注重全身的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密切关注呼吸等重要生命体征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