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TIA是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脑梗死又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中老年人、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风险高,受生活方式影响)、脑栓塞(栓子来源多样,心源性脑栓塞在有心脏病史人群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多与高血压引起的脑深部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有关,常见于高血压患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有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少,就可能引发TIA,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高脂饮食、吸烟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于中老年人,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受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因素影响,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增加发病可能。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包括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心源性脑栓塞在有心脏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比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就可能导致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灶,直径一般在2-15毫米。多与高血压引起的脑深部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有关,常见于高血压患者,各年龄均可发病,高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重血管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