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气是腹外疝常见类型,分斜疝与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且疝囊可入阴囊,直疝常见于老年男性由直疝三角突出,发病因腹股沟薄弱区及腹内压增高致器官突出,临床表现有可复性肿物及嵌顿表现,高危因素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特殊人群中婴幼儿部分可自愈需观察,老年人易嵌顿需早手术并避腹压增高,女性相对少见妊娠等可增风险需监测。
一、定义
腹股沟疝气是腹外疝的一种常见类型,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孔隙或薄弱区突出至皮下形成包块。
二、分类
(一)腹股沟斜疝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囊经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后穿出浅环(皮下环),部分可进入阴囊。
(二)腹股沟直疝
常见于老年男性,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与腹壁肌肉薄弱、强度降低相关。
三、发病机制
主要因腹股沟区域存在先天性解剖薄弱区或后天性腹壁强度降低,加之腹内压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等),致腹腔内器官突出形成疝。
四、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
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物,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明显,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可回纳腹腔。
(二)嵌顿表现
若疝内容物嵌顿,可见肿物不能回纳、疼痛加剧,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五、高危因素
(一)年龄因素
婴幼儿因先天性腹股沟管未闭易患斜疝;老年人因腹壁肌肉萎缩、强度降低易患直疝。
(二)性别因素
男性因腹股沟管较长且精索通过,发病率高于女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慢性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等致腹内压增高的行为,增加发病风险。
(四)病史因素
有腹部手术史、腹壁外伤史者,腹壁结构遭破坏,发病几率升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部分腹股沟斜疝有自愈可能,需密切观察,避免剧烈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若疝块不能回纳或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腹股沟疝易发生嵌顿,需尽早评估手术治疗,日常注意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如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
(三)女性
相对少见,妊娠等情况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需监测腹股沟区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