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壁病变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病因,与多种生活方式因素相关,动脉炎也可致血管异常引发该病;心脏病中心房颤动等可致血栓进而引发,血流动力学改变中血压异常会影响供血;血液成分改变如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流变学改变如高凝状态等也易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炎症,如感染性动脉炎(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感染)、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不同病因的动脉炎好发年龄和性别有所不同,感染性动脉炎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动脉炎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脏病: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心脏疾病。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导致脑血管栓塞。心房颤动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女性和男性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其他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也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或心内血栓形成,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压过低时,如严重的低血压状态,脑灌注压降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于休克、大失血、严重脱水等情况。而高血压如果控制不佳,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壁受损,动脉硬化加重,也容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白血病患者由于白血病细胞在血液中大量增殖,也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成分和流变学特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液流变学改变:某些疾病状态下,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如高凝状态。妊娠、产后、手术后等情况可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此外,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由于避孕药的作用,也可能使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