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腹股沟疝先天性因素是鞘状突未闭或腹壁肌肉发育薄弱,后天性与腹内压增高有关;脐疝先天性是脐环处腹壁组织未完全闭合,后天性与腹内压增高有关,其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家长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并避免孩子腹内压增高。
腹股沟疝
先天性因素: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男性的睾丸会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女性则有类似的腹膜鞘状突结构。正常情况下,出生前鞘状突会逐渐闭合。若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就可通过未闭的鞘状突突出到腹股沟区或阴囊,从而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这种情况在早产儿、低体重儿中更为常见,因为他们的鞘状突闭合机制发育不完善。另外,先天性的腹壁肌肉发育薄弱也是一个因素,尤其是男孩,由于睾丸下降过程中对腹壁肌肉的牵拉等原因,导致腹壁局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使得腹腔内容物容易突出形成疝。
后天性因素:孩子长期哭闹、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也可诱发腹股沟疝。长期哭闹会使腹内压力持续升高,促使腹腔内的组织突破薄弱的腹壁区域;而便秘时,孩子需要用力排便,腹内压升高,同样可能导致原本存在潜在鞘状突未闭或腹壁薄弱的情况发生疝。
脐疝
先天性因素:胎儿脐带脱落后,脐环处的腹壁组织尚未完全闭合,是脐疝发生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足月儿的脐环在出生后1年内多可自行闭合,但如果脐环较大,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就容易从脐环处突出形成脐疝。这与胎儿在母体内脐部的发育情况有关,部分胎儿脐部组织发育相对薄弱,导致出生后脐疝的发生风险增加。
后天性因素:婴儿过度哭闹、经常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也会促进脐疝的形成或加重脐疝的程度。比如婴儿剧烈哭闹时,腹腔内压力升高,迫使肠管等从脐环突出。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如果存在慢性咳嗽、腹水等情况,也可能引发脐疝,但相对婴儿期来说,后天性因素导致脐疝在儿童期相对少见。
小儿疝气的形成是先天性的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以及后天性腹内压增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小儿疝气,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预防便秘等,以降低腹内压,减少疝气发生或加重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