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含4种血清型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引起,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且蚊虫叮咬是主要途径,多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夏秋季,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同型持久异型短暂再感染重症风险增,急性期有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表现分普通和重症,诊断依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预防主要是防蚊灭蚊,治疗无特效药物行支持对症治疗重症需处理并发症特殊人群需关注。
一、病原学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该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DENV-1~4),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二、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地区: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免疫力短暂,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可能引发重症登革热风险增加。
三、临床特征
急性期表现:患者多突然起病,出现高热(可达39~40℃,持续2~7天)、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部分患者伴有皮疹(多为斑丘疹或出血性皮疹)、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等)、淋巴结肿大等。
分型: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重症登革热可出现休克、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器官功能障碍(如肝肾功能损害等)等严重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史:有高热、头痛、关节肌肉痛、皮疹、出血倾向等表现,且有蚊虫叮咬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等流行病学史需高度怀疑。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清学检测可检测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分子生物学检测(如核酸检测)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以确诊。
五、预防与治疗
预防:主要是防蚊灭蚊,如清理积水以消除蚊虫孳生地、使用蚊帐、蚊香等避免蚊虫叮咬。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支持对症治疗。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休克、出血等并发症,纠正器官功能障碍等。对于特殊人群,儿童感染登革热需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因其重症风险相对需更警惕;孕妇感染登革热需谨慎评估对胎儿的影响并给予合适医疗干预;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综合评估并加强多学科协作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