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类癌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肿瘤直径小于1cm等情况可行单纯阑尾切除术,直径大于2cm等情况需行右半结肠切除术;部分早期等可考虑内镜治疗;有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可考虑术后辅助治疗;术后所有患者需长期随访监测,随访包括多项检查,儿童和老年患者随访各有重点。
单纯阑尾切除术:适用于肿瘤直径小于1cm、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且无转移迹象的阑尾类癌患者。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女性,在考虑手术方式时需兼顾美观及功能等因素,但主要依据肿瘤的病理分期等情况决定。儿童患者进行单纯阑尾切除术时,要严格遵循儿科手术操作规范,确保手术操作轻柔,减少对患儿机体的额外损伤。
右半结肠切除术:当肿瘤直径大于2cm、侵犯肌层或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时,需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此手术范围包括切除末端回肠、盲肠、升结肠及右半横结肠,同时清扫相关区域淋巴结。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之前,需全面评估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要确保手术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内镜治疗
对于部分早期、瘤体较小且无转移的阑尾类癌,可考虑内镜下切除。但内镜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限制,需要严格评估阑尾开口及阑尾腔内肿瘤的情况,确保能够完整切除肿瘤且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儿童患者一般较少采用内镜治疗,因为儿童阑尾解剖结构相对特殊,内镜操作难度较大且风险相对较高。
术后辅助治疗
一般来说,阑尾类癌的术后辅助治疗相对较少。但对于有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肌层或浆膜层等情况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进行辅助化疗等。化疗药物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过度化疗,优先选择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患者,辅助化疗需权衡化疗带来的获益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
随访监测
所有阑尾类癌患者术后都需要进行长期随访监测。随访内容包括定期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等)以及腹部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儿童患者随访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则要重点监测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与肿瘤复发转移监测的相互影响,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治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