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慢性尿道炎可从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史综合入手。症状上有持续或反复发作尿道不适等,儿童症状可能不典型;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尿细菌学检查可明确病原菌;影像学检查超声观察泌尿系统结构,必要时尿道镜直接看尿道黏膜;病史要询问急性尿道炎未彻底治愈及生活方式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判断
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尿中白细胞增多是炎症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现。如果有慢性尿道炎,尿常规中白细胞可能持续处于异常范围,比如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参考值(一般成年男性尿常规白细胞参考值0~2个/高倍视野,女性0~5个/高倍视野等)。不同年龄人群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相对更严格一些。
尿细菌学检查:需要进行尿培养等检查来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及病原菌的种类。通过尿培养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导致尿道炎的特定细菌等病原体,比如常见的大肠杆菌等。如果培养出相应的致病细菌,结合临床症状就可以辅助判断慢性尿道炎。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尿细菌学检查更要严格规范,因为孕期泌尿系统感染需要谨慎处理。
影像学检查判断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是否存在异常,比如是否有泌尿系统结石、畸形等情况,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尿道炎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安全,能较好地观察肾脏、膀胱等结构;对于老年患者,也可以通过超声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变化。
尿道镜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尿道镜检查,直接观察尿道黏膜的情况,看是否有充血、水肿、增生、溃疡等病变,有助于明确慢性尿道炎的病理改变情况。但尿道镜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比如对于有严重尿道狭窄等情况的患者可能不太适合。
病史综合判断
要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急性尿道炎未彻底治愈的病史,比如急性尿道炎发作后没有按规范完成治疗,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不注意个人卫生、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发生慢性尿道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感染病原体后如果初始治疗不彻底,就容易转为慢性尿道炎。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比男性更易发生尿道炎,且慢性化的风险也存在差异,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病史及生活方式因素来判断是否为慢性尿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