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病,经吸入含菌气溶胶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起病隐匿病程长,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体征,脑脊液检查是重要依据,影像学有辅助作用,治疗用抗真菌药,儿童、老年及免疫低下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起病多隐匿,病程较长,患者可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正常;伴有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程度逐渐加重;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淡漠、谵妄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体征方面:可伴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可出现眼底改变,如视乳头水肿等。
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重要依据。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细胞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墨汁染色可发现新型隐球菌,这是确诊的关键依据;脑脊液真菌培养可分离出新型隐球菌。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部有异常改变,如脑膜强化、脑实质内小的肉芽肿或梗死灶等,但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治疗
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之后可选用氟康唑巩固治疗。两性霉素B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重要药物,但具有一定的肾毒性等不良反应;氟胞嘧啶可增强两性霉素B的抗菌活性,但也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氟康唑口服方便,生物利用度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隐球菌脑膜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感染病情可能进展较快。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有效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抗真菌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较差。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时,治疗难度更大。除了积极抗真菌治疗外,还需同时治疗艾滋病,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机会性感染等并发症的监测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