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潜伏期15-45天无明显症状但具传染性;急性期分黄疸前期,有发热、乏力、消化道症状等,儿童高热、腹泻更易出现,成人相对典型;黄疸期皮肤巩膜黄疸、尿色深,肝肿大伴相应症状;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渐减,儿童肝功能恢复可能需更长时间调养,个体症状差异大,儿童易被忽视,成人症状具典型性,疑似需及时就医检查。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15-45天,此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进行复制等活动,具有传染性。
急性期
黄疸前期:
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出现高热情况,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病毒的反应可能更强烈有关。
伴有全身乏力,患者会感觉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生活中日常的活动都可能变得较为吃力。
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如食欲减退,对食物的兴趣降低,严重者可能完全不想进食;恶心、呕吐也较为常见,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呕吐症状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到影响,对脂肪等的消化能力减弱。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儿童腹泻相对成人可能更为频繁,需注意预防脱水等情况。
黄疸期: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这是因为肝脏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胆红素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等部位,同时通过尿液排出增多。
黄疸前期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如发热、乏力等症状可能较前缓解,但消化道症状可能持续存在,食欲仍可能不佳。肝肿大较为常见,可在右上腹触及肝脏,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儿童由于腹部脂肪相对较少,肝肿大可能更容易被触及,但需注意轻柔检查,避免加重患儿不适。
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皮肤和巩膜的颜色恢复正常,尿液颜色也逐渐变清。
全身症状如乏力等逐渐减轻,食欲逐渐恢复,一般经过数周后可基本恢复健康,但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调养。
需要注意的是,甲肝的症状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儿童感染甲肝后有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所以对于有甲肝接触史等情况的儿童需密切观察;成人感染甲肝后症状相对儿童可能更具典型性,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出现疑似甲肝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检查、甲肝抗体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