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龈炎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牙龈色泽变为暗红色、外形圆钝肥厚不再紧密贴合牙面、质地松软脆弱易出血、常出现牙龈出血现象、早期可能有龈沟深度增加情况以及常伴有口臭,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在相应表现上各有特点。
正常牙龈呈粉红色,而慢性牙龈炎患者的牙龈色泽会发生变化,一般会变为暗红色。这是因为牙龈组织内血管充血、增生等病理改变导致色泽改变,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只要患有慢性牙龈炎,都可能出现牙龈色泽的这种变化,长期吸烟的人群可能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刺激,使得牙龈色泽改变更为明显且恢复较慢。
牙龈外形改变
正常牙龈呈扇贝状紧密贴合牙面。慢性牙龈炎时牙龈外形会发生改变,牙龈边缘变得圆钝、肥厚,不再紧密贴合牙面,有的患者牙龈可能会呈现出肿胀的状态,儿童在乳牙替换期如果口腔卫生不佳,也容易出现牙龈肥厚等外形改变;成年女性在生理期时,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牙龈外形改变可能会更明显。
牙龈质地改变
正常牙龈质地坚韧。慢性牙龈炎时牙龈质地会变得松软脆弱,用探针等检查时容易出血。儿童的牙龈相对较嫩,发生慢性牙龈炎时质地改变可能更早被察觉;老年人由于牙龈本身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等情况,但如果发生慢性牙龈炎,仍会出现质地变软等改变,且恢复过程可能相对缓慢。
牙龈出血
慢性牙龈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牙龈出血,常在刷牙、咬硬物或进食时发生。刷牙时出血是比较典型的表现,儿童在刷牙时如果发现牙刷上有血迹,可能提示有牙龈出血情况;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更容易出现牙龈出血,而且出血程度可能相对较重。
牙周袋形成(早期阶段)
早期慢性牙龈炎可能会出现龈沟深度增加,但尚未形成真性牙周袋,此时龈沟探诊深度一般在3mm以上,但结合上皮附着仍位于正常位置。儿童如果口腔卫生不良,菌斑堆积,也可能较早出现龈沟深度增加的情况;有正畸治疗的患者,由于佩戴矫治器等原因,口腔卫生不易维护,更容易出现龈沟深度改变进而发展为牙周袋。
口臭
慢性牙龈炎患者常伴有口臭,这是因为牙龈炎症部位细菌繁殖,细菌分解食物残渣等产生有异味的物质。儿童可能因为饮食习惯等原因,口腔卫生意识较差,更容易出现口臭且往往未被及时重视;老年人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患有慢性牙龈炎时口臭问题可能更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