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结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口腔卫生状况方面菌斑堆积、刷牙不彻底易促其形成;唾液成分中唾液流速慢、唾液中矿物质浓度过高等会促进牙结石形成;饮食上高糖饮食、精细食物摄入多利于牙结石形成;个体体质差异里遗传因素、代谢状况不同也会影响牙结石是否易形成。
刷牙不彻底:正确有效的刷牙可以清除大部分菌斑和食物残渣,但如果刷牙时间过短、力度不够或没有覆盖所有牙齿表面,就会导致部分区域菌斑残留。儿童由于手部精细动作发育不完善,可能刷牙不够彻底;老年人如果牙齿松动、行动不便等,也容易出现刷牙不彻底的情况,这些人群都更容易形成牙结石。
唾液成分
唾液流速:唾液具有清洁口腔、缓冲酸碱等作用。如果唾液流速较慢,口腔的自洁能力就会下降。例如,一些患有唾液腺疾病的患者,唾液分泌减少,流速变慢,使得口腔内的细菌、食物残渣等更容易滞留,从而促进牙结石的形成。老年人的唾液分泌功能可能会减退,唾液流速相对较慢,所以相对年轻人更易长牙结石。
唾液成分比例:正常唾液中含有多种矿物质等成分。当唾液中钙、磷等矿物质的浓度过高时,就容易在牙齿表面沉积形成牙结石。例如,某些疾病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唾液中矿物质的比例,增加牙结石形成的风险。
饮食因素
高糖饮食:长期摄入高糖食物,如糖果、甜点等,会使口腔内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更多酸性物质,破坏牙齿的酸碱平衡,同时高糖环境也有利于菌斑的形成,进而促进牙结石的形成。儿童如果经常吃糖果等高糖食品,且口腔清洁不及时,很容易长牙结石;成年人长期高糖饮食且口腔卫生不佳,也容易出现牙结石问题。
精细食物摄入:精细食物往往含糖量高且较软,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比如白面包、蛋糕等,它们在口腔中停留时间较长,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促进菌斑形成,增加牙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个体体质差异
遗传因素:有些人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牙齿的形态、结构以及口腔内的微生物环境等存在差异,使得他们更容易形成牙结石。例如,某些遗传特征可能导致牙齿表面更容易吸附菌斑和矿物质,从而加速牙结石的形成。
代谢状况:个人的新陈代谢情况会影响口腔内的环境。如果新陈代谢较快,可能口腔内的物质交换等情况不同;而新陈代谢较慢的人,可能口腔内的一些物质清除不及时。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新陈代谢相对缓慢,可能更容易出现牙结石堆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