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牙齿硬组织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包括细菌、宿主、食物因素,临床表现初期有白垩色斑块等,进展期有龋洞及相应疼痛症状,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等,治疗有补牙、根管治疗等。儿童、老年人、孕期女性等需特别注意口腔保健与龋齿防治。
病因方面
细菌因素: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尤其是蔗糖等糖类物质,为细菌提供了营养,细菌代谢糖类产生酸性物质,如乳酸等,这些酸性物质会逐渐腐蚀牙齿硬组织。例如,变形链球菌可以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使细菌黏附在牙齿表面,长时间产酸导致牙齿脱矿。
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等自身状况与龋齿发生有关。如果牙齿窝沟深、牙釉质发育不良、矿化程度低,就更容易发生龋齿。比如,儿童的乳牙牙釉质矿化程度相对较低,且牙冠短、窝沟多,相比恒牙更易患龋。
食物因素:长期摄入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会增加龋齿发生的风险。因为糖分会被口腔细菌利用产酸,促进牙齿脱矿。
临床表现方面
初期:牙齿表面可能出现白垩色斑块,这是牙釉质脱矿的表现,此时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者仅在遇冷、热、酸、甜刺激时有敏感不适,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进展期:病变进一步发展,形成龋洞。龋洞内有腐质,患者对冷、热、酸、甜刺激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刺激去除后疼痛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龋洞累及牙髓,会引起自发痛、夜间痛、放射性痛等牙髓炎症状。
预防和治疗方面
预防: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关键,如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可以增强牙齿抗龋能力;减少含糖食物的摄入,控制进食糖的频率;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处理。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做好口腔清洁,还可以考虑给儿童的牙齿进行窝沟封闭,这是预防窝沟龋的有效方法。
治疗:一旦发生龋齿,需要进行补牙治疗,即去除龋坏组织,然后用补牙材料填充龋洞。如果龋齿已经累及牙髓,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等进一步的牙髓治疗。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口腔卫生意识和自我口腔清洁能力较弱,家长更要重视儿童的口腔保健,定期带儿童看牙医;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齿可能出现磨损、牙龈退缩等情况,也容易发生龋齿,要特别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检查牙齿。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更容易患龋齿,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