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瘤不切除可能出现局部症状加重(持续疼痛、影响牙齿萌出或致移位)、继发感染风险增加(引发炎症、形成脓肿)及恶变潜在风险,所以患者应及时就医采取合适治疗措施避免不良后果。
持续疼痛:牙瘤是一种牙源性肿瘤样病变,会不断生长,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牙齿、牙槽骨等组织,导致局部持续疼痛,尤其在进食、咀嚼等刺激下疼痛可能加剧。例如,有研究发现,随着牙瘤体积的增大,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作用增强,疼痛发生率会相应升高。对于儿童患者,持续的牙瘤疼痛可能会影响其进食,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对于成年患者,疼痛会干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影响牙齿萌出或导致牙齿移位:如果牙瘤生长在牙齿周围,可能会阻碍正常牙齿的萌出。在儿童换牙期,如果上颌前牙区存在牙瘤,可能会使恒前牙无法正常萌出,导致牙齿排列不齐。同时,牙瘤的占位效应还可能使相邻牙齿受到挤压而发生移位,影响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比如,下颌磨牙区的牙瘤可能会使相邻的磨牙向颊侧或舌侧偏移,长期可能导致咬合紊乱,进一步引发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等问题。
继发感染风险增加
引发炎症:牙瘤周围的口腔组织由于受到牙瘤的刺激,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滋生细菌,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如牙龈炎、牙周炎等。炎症会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疼痛加剧等症状。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牙瘤继发感染后更容易扩散,加重病情。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牙瘤周围发生感染,感染可能难以控制,甚至可能引发全身性的感染性并发症。
形成脓肿:严重的感染可能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脓肿会导致局部肿胀明显,皮肤发红,按压有波动感,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甚至影响面部外观。儿童患者如果发生牙瘤继发脓肿,可能会因疼痛而哭闹不安,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成年患者则可能因面部肿胀影响社交和工作。
恶变潜在风险
恶变可能性:虽然牙瘤恶变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仍有一定的恶变风险。牙瘤长期存在,不断受到各种物理和化学刺激,可能会发生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转化。有文献报道,某些类型的牙瘤在长时间不处理的情况下,恶变的几率会有所增加。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牙瘤恶变的潜在风险相对更高,需要密切关注。
总之,牙瘤好几年不切除会带来多种不良后果,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评估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等,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保障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