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肿瘤的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肿瘤标志物)和输尿管镜检查,超声可初步筛查但可能漏诊,CT平扫和增强能显示病灶等情况,MRI对软组织分辨好且无辐射,尿常规可发现血尿,肿瘤标志物有辅助作用但特异性不高,输尿管镜可直接观察并活检确诊是金标准,不同人群检查需考虑各自情况。
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CT。平扫可发现输尿管内的高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增强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与周围组织的浸润程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需根据具体情况权衡辐射剂量;女性在妊娠期应尽量避免CT检查,非妊娠期女性进行CT检查时需做好辐射防护;有基础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人群,使用含碘造影剂时需谨慎评估肾功能,防止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在判断输尿管肿瘤的浸润范围、有无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等方面有独特优势。MRI检查无辐射,对于肾功能不全不能使用含碘对比剂的患者是较好的选择。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MRI检查,妊娠期女性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金属植入物等病史的人群需评估金属植入物对MRI检查的影响。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尿,血尿是输尿管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约80%的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尿常规检查结果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血尿的出现需高度警惕输尿管肿瘤的可能。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病史的人群尿常规检查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对输尿管肿瘤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但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确诊输尿管肿瘤。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肿瘤标志物参考值可能有差异,生活方式如吸烟等可能影响部分肿瘤标志物水平,有肿瘤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肿瘤标志物异常需进一步排查。
输尿管镜检查
输尿管镜可直接观察输尿管腔内情况,发现肿瘤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确诊输尿管肿瘤的金标准。检查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输尿管黏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需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操作方式;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人群进行输尿管镜检查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女性患者检查时需注意生理周期等因素对检查的影响。病理活检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