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口腔健康需做到: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包括正确刷牙(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要求,儿童需家长协助)和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儿童3岁左右可在引导下使用);合理饮食,控制含糖食物摄入、增加富含纤维食物;定期口腔检查(不同人群检查间隔不同)和洁治(每年至少1-2次,孕妇孕期4-6个月可适当洁治)。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缝,尤其是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对于牙缝较大或有正畸装置的人群,可以使用牙缝刷。使用牙线时,将牙线缓慢插入牙缝,紧贴牙面成C形,上下拉动清洁牙齿邻面。儿童如果牙齿排列紧密,家长可在其3岁左右开始逐渐引导使用牙线,选择儿童专用牙线棒,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损伤牙龈。
合理饮食
控制含糖食物摄入:减少食用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含糖量高的食物。因为口腔中的细菌会利用糖分发酵产酸,酸性环境会腐蚀牙齿,促进牙结石的形成。例如,长期大量饮用甜饮料的人群,牙齿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更容易滋生菌斑和形成牙结石。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糖分的耐受和需求不同,儿童正处于牙齿发育阶段,过量摄入糖分对牙齿危害更大;成年人也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尤其是有牙周疾病风险的人群。
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在咀嚼过程中可以起到类似“牙刷”的清洁作用,帮助摩擦牙齿表面,减少菌斑附着。比如芹菜,其纤维粗长,咀嚼时能摩擦牙齿表面,清除部分菌斑;苹果等水果也有一定的清洁牙齿作用。
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口腔医生可以通过专业检查发现早期的菌斑、牙结石等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口腔卫生指导。对于有牙周疾病家族史、患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人群,应缩短口腔检查的间隔时间,一般3-6个月检查一次,因为全身疾病会影响口腔健康,增加牙结石形成和牙周疾病发生的风险。儿童也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1岁左右可开始第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齿发育等问题并进行指导。
定期洁治:每年至少进行1-2次洁治(洗牙)。通过超声波洁牙等专业手段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菌斑和色素。超声波洁牙是利用高频震荡的原理,将牙结石震碎并清除,整个过程相对安全、有效。对于有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的人群,更应及时进行洁治。孕妇在孕期也应注意口腔健康,一般在孕期4-6个月时可进行适当的洁治,但要提前告知医生自己的孕期情况,选择合适的洁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