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由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传播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四种血清型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部分伴恶心呕吐皮疹淋巴结肿大重症有严重出血休克等,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主要对症支持,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孕妇需加强孕期监测,老年人易发展重症需注意基础疾病变化。
一、定义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二、病原体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DEN-1、DEN-2、DEN-3、DEN-4),不同血清型之间可产生交叉免疫,但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当伊蚊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再叮咬健康人时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四、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头痛、肌肉痛、关节痛,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皮疹(多为斑丘疹或出血疹)、淋巴结肿大等。
2.重症表现:少数患者可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出现严重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休克、脏器功能障碍等,病情进展快,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五、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有伊蚊叮咬史。
2.临床表现:符合登革热的典型症状。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清学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等)可辅助确诊;病毒核酸检测可直接检测病毒RNA。
六、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补充水分。
对症治疗: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敷、温水擦浴等),必要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性);出现出血倾向时需进行相应止血处理;对于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积极防治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及时就医,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控制体温,避免低龄儿童滥用退热药物。
孕妇:孕妇感染登革热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加强孕期监测,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胎儿状况。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需注意监测基础疾病变化,积极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