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表现多样,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肝细胞损伤型轻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及轻度黄疸,重者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且黄疸进行性加重等;胆汁淤积型轻度有皮肤瘙痒及相关指标升高,重度有严重皮肤瘙痒、深度黄疸等;混合型兼具两者部分特点,有基础肝病者病情更复杂。
肝细胞损伤型
症状较轻者: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例如一些患者在服用特定药物后,首先感觉到浑身没劲儿,不想吃饭,同时发现眼白部分微微发黄。从实验室检查来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肝细胞损伤相关指标明显升高,一般可高于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
症状较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等症状,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还可能伴有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实验室检查显示ALT等指标显著升高,胆红素明显升高,可能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还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代谢和解毒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在发生药物性肝炎时可能症状更为隐匿,也可能更快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表现,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拒食等。
胆汁淤积型
轻度胆汁淤积:患者可能仅有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胆汁淤积相关指标升高,一般ALT升幅相对较小,通常低于正常上限的3倍。例如一些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后,首先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检查发现ALP、GGT明显升高。
重度胆汁淤积:除了严重的皮肤瘙痒外,黄疸更为显著,皮肤巩膜深度黄染,还可能伴有陶土样大便(粪便颜色变浅如陶土)。实验室检查显示ALP、GGT显著升高,可高于正常上限的10倍以上,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功能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其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发生重度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时,病情可能进展更快,恢复相对更慢,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混合型
兼具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的部分特点,既有肝细胞损伤相关的症状如乏力、ALT升高等,又有胆汁淤积相关的表现如ALP升高等,黄疸程度可轻可重,实验室检查可见ALT、ALP、GGT等多种指标异常升高。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如本身就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在服用特定药物后发生药物性肝炎,可能病情会更复杂,肝功能损害可能更严重,治疗也会更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