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切口部位因愈合时腹壁组织缺损致脏器或组织突出形成,病因有手术相关(感染、缝合不当等)及患者自身(高龄、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临床表现为手术切口可复性肿块伴局部不适,诊断靠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分非手术(腹带压迫)和手术(修复缺损),老年人需防腹内压升高、加强营养,儿童手术要考虑生长发育选时机方式并加强护理。
一、定义
切口疝是指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部位的疝,是由于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出现腹壁组织缺损,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该缺损处突出形成。
二、病因
1.手术相关因素: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是导致切口疝的重要原因,感染会破坏腹壁组织的正常结构与愈合,降低腹壁强度;此外,缝合技术不当(如缝线过松、组织对合不良等)、切口过长等也可能引发切口疝。
2.患者自身因素:高龄患者身体机能衰退,组织修复能力差;营养不良者腹壁组织修复受限;存在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可致腹内压反复增高)、便秘(排便时腹内压升高)等情况的人群,也易增加切口疝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多数患者表现为手术切口部位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或用力咳嗽时肿块突出明显,平卧休息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回纳消失。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局部隐痛、坠胀感等不适。
2.体征:体格检查时可于手术切口处触及腹壁缺损,按压肿块时可回纳腹腔,还纳后可触及腹壁缺损的孔隙。
四、诊断
1.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触诊发现手术切口部位的异常肿块及腹壁缺损情况。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腹壁缺损及疝内容物情况;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疝的大小、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辅助明确诊断。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暂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主要通过使用腹带等方式压迫腹壁缺损部位,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非手术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根治。
2.手术治疗:是切口疝的主要根治方法,通过手术修复腹壁缺损,将疝内容物回纳腹腔后,采用缝合修补、补片修补等方式重建腹壁的完整性与强度。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术后需特别注意避免腹内压升高因素,如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保持大便通畅等,以降低切口疝复发风险,同时要关注术后恢复情况,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切口愈合。
儿童:若需手术治疗,要充分考虑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与方式,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愈合及患儿恢复情况,加强护理以保障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