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路感染的检查包括尿常规、尿支原体培养及鉴定、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查等。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等异常,但非特异;尿支原体培养及鉴定是诊断金标准;核酸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早期诊断;血清学检查通过抗体检测辅助诊断,特殊人群检查有其特点。
红细胞: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这可能与尿道黏膜受支原体侵袭导致的轻微损伤有关,但红细胞增多并非支原体尿路感染特异的表现,其他原因引起的尿路感染等也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
尿蛋白: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尿蛋白阳性,这可能是由于炎症影响了肾脏的滤过功能等,但尿蛋白阳性也可见于其他肾脏疾病等情况。
尿支原体培养及鉴定
原理:通过采集患者的尿液标本,在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根据支原体的生长特性等来鉴定是否存在支原体感染。如果培养出支原体,就可以明确诊断为支原体尿路感染。但培养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2-3天左右,而且培养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标本的采集、运输和培养条件等。
意义:是诊断支原体尿路感染的金标准之一,能够直接确定是否有支原体存在以及是哪种类型的支原体感染,对于针对性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核酸检测(如PCR技术)
原理: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支原体的核酸片段,从而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支原体的核酸。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
意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数小时内)检测出支原体的核酸,对于早期诊断支原体尿路感染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但高度怀疑支原体感染的患者。而且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支原体,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血清学检查
支原体抗体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支原体抗体,如IgM和IgG抗体。一般来说,IgM抗体出现较早,多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出现较晚,可用于回顾性诊断。例如,当患者IgM抗体阳性且有相应临床症状时,高度提示近期有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尿路感染。但血清学检查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既往感染史等,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进行这些检查时,采集尿液标本可能需要更耐心的操作,以确保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到药物对胎儿等的潜在影响,在选择检查方法和诊断时要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孕妇和胎儿相对安全的检查方式,如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在尿液检查中一些指标的表现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全面评估是否存在支原体尿路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