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源于尿道狭窄、感染等,继发性来自上尿路或膀胱排出时滞留尿道;局部因素有尿道狭窄致尿液排出不畅沉积结石、尿道感染使晶体围绕核心沉积、尿道憩室致尿液引流不畅沉积结石;全身因素包括尿量减少致晶体浓度升高、尿液pH值改变影响结石形成、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减少易形成结石。
一、局部因素
1.尿道狭窄:尿道狭窄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容易沉积,逐渐形成结石。例如,先天性尿道狭窄、外伤性尿道狭窄或医源性尿道狭窄患者,发生尿道结石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先天性尿道狭窄,随着年龄增长,尿液中的成分可能逐渐在狭窄部位沉积形成结石;成年男性如果有尿道外伤导致狭窄,也容易引发结石形成。
2.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时,细菌、脓细胞等会作为核心,使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围绕其沉积。例如,一些患者因尿道感染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长期的炎症刺激会改变尿道内环境,促使结石形成。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相对男性更易发生尿道感染,若反复发生尿道感染且未妥善处理,也可能增加尿道结石形成的几率。
3.尿道憩室:尿道憩室内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结石沉积。尿道憩室是尿道壁上的囊性突起,里面的尿液长期滞留,其中的矿物质等成分就会逐渐析出形成结石。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尿道憩室相关的尿道结石问题,儿童的尿道憩室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而成人可能因后天因素导致尿道憩室形成进而引发结石。
二、全身因素
1.尿液成分异常
尿量减少:当机体缺水时,尿量减少,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相对升高,容易析出形成结石。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出汗多而饮水少,尿量减少,就增加了尿道结石形成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活动量大且饮水不足,也可能出现尿量减少,从而促进结石形成。
尿液pH值改变:不同成分的结石与尿液pH值密切相关。例如,尿酸结石多在酸性尿液中形成,而磷酸镁铵结石则在碱性尿液中易形成。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尿液的pH值,如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尿液pH值会发生改变,容易导致相应成分的结石形成。对于患有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儿童,需要密切关注尿液pH值变化,预防尿道结石的发生。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减少:尿液中一些物质如枸橼酸盐、焦磷酸盐等可以抑制晶体的形成和聚集。当这些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减少时,就容易形成结石。例如,一些代谢性疾病患者可能存在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减少的情况,从而增加尿道结石形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