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先天性因素中鞘状突未闭是重要原因,男孩更易因鞘状突未闭患病;后天性因素包括腹内压力增高,如哭闹、便秘、剧烈咳嗽等可促使疝气发生;还有发育因素,宝宝腹壁肌肉等发育不完善易发病,以及遗传因素,家族有疝气病史会增加宝宝发病风险。
一、先天性因素
(一)鞘状突未闭
1.发生机制: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腹部的腹膜鞘状突通常会在出生前逐渐闭合。如果鞘状突没有正常闭合,就会形成一个通道,使得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可以通过这个通道突出到阴囊或腹股沟等部位,从而引发疝气,这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更为常见,因为他们的发育相对不够成熟,鞘状突闭合的概率较低。
2.性别差异影响:男孩发生鞘状突未闭相关疝气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男孩的鞘状突在下降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未闭的情况,使得腹腔内容物更容易通过未闭的鞘状突突出。
二、后天性因素
(一)腹内压力增高
1.哭闹:宝宝长时间剧烈哭闹时,会导致腹内压力明显升高。例如,当宝宝受到惊吓、饥饿等因素影响而大哭大闹时,腹腔内的压力不断增加,就会促使腹腔内的组织通过薄弱部位突出,增加了疝气发生的风险。
2.便秘:宝宝如果出现便秘情况,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这会使腹内压力升高。干结的粪便在肠道内积聚,排便时产生的压力会传递到腹腔,使得腹腔内的组织更容易从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比如,一些宝宝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或者生活环境改变等原因导致排便规律改变,容易发生便秘,进而增加疝气发生可能。
3.剧烈咳嗽:当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出现剧烈咳嗽时,咳嗽会引起腹内压力瞬间升高。频繁剧烈的咳嗽使得腹腔内压力反复波动,对于腹壁存在薄弱区域的宝宝来说,就容易引发疝气。例如,宝宝患肺炎时,剧烈咳嗽是常见症状之一,此时就需要关注宝宝是否有疝气相关表现。
三、其他因素
(一)发育因素
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腹壁肌肉等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随着宝宝年龄增长,腹壁肌肉会逐渐强壮,疝气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之前,相对容易因为上述各种因素导致疝气发生。比如,年龄较小的婴儿,腹壁肌肉力量较弱,鞘状突未闭等情况更容易引发疝气。
(二)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疝气病史,宝宝发生疝气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会使宝宝的腹壁发育存在一定的先天性缺陷,使得他们比没有家族史的宝宝更容易出现鞘状突未闭等情况,从而引发疝气。例如,家族中父辈或祖辈有疝气病史,宝宝出生后就要更加留意是否出现疝气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