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发病最重要原因是腹壁强度降低,其与解剖生理基础、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如婴幼儿因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因肌肉退行性变及慢性疾病、男性生理结构及生活方式、腹部手术史、腹部疾病等均会影响腹壁强度致腹外疝发生。
一、解剖与生理基础层面
腹壁由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腹膜等结构组成,正常情况下这些结构协同维持腹壁的完整性和强度,以抵抗腹腔内压力对腹腔内容物的作用。当腹壁强度降低时,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就有从薄弱区域突出形成疝的潜在可能。例如,先天性的腹壁发育异常,像某些婴儿出生时就存在的腹膜鞘状突未闭等情况,会使得腹壁局部强度先天不足,为腹外疝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年龄因素影响
婴幼儿:婴幼儿时期身体发育尚未完善,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其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的发育可能更不成熟,腹壁强度相对较弱,再加上婴幼儿常因哭闹等导致腹内压增高,更容易出现腹外疝,如常见的腹股沟疝。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腹壁肌肉发生退行性变,肌肉萎缩,筋膜变薄,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便秘、前列腺增生等,这些疾病会导致长期腹内压增高,进一步加重腹壁强度降低的情况,使得老年人成为腹外疝的高发人群,其中腹股沟疝在老年男性中尤为常见。
三、性别与生活方式关联
性别方面:男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腹股沟管相对较长,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下降等因素使得腹股沟区域腹壁相对薄弱,再加上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等情况较多,腹内压升高的机会相对更多,所以男性腹外疝的发生率相对高于女性,但女性也可能因妊娠等情况导致腹壁强度降低而发生疝。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频繁的腹内压剧烈波动,会加重腹壁的损伤,增加腹外疝发病风险;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腹壁组织的血供等,降低腹壁强度;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力相对较高,也会使腹壁承受更大压力,容易导致腹壁强度相对不足,进而引发腹外疝。
四、病史相关影响
有腹部手术史者:腹部手术会破坏腹壁的正常结构和完整性,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瘢痕组织,而瘢痕组织的强度往往低于正常腹壁组织,当腹内压升高时,就容易从手术切口部位形成疝,即切口疝。
患有某些腹部疾病者:如患有肠梗阻的患者,由于肠道梗阻导致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复的腹内压波动会损伤腹壁组织,长期的情况会使腹壁强度降低,增加腹外疝发病几率;患有腹腔肿瘤的患者,肿瘤的压迫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腹壁强度,为腹外疝发生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