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的慢性炎症,病因有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病理改变是牙髓呈慢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疼痛、咬合不适等,通过病史和临床检查诊断,治疗通常需根管治疗,儿童患者治疗要注重安抚情绪等。
一、病因
细菌感染:主要是口腔中的致病菌,如变形链球菌等通过牙体缺损处侵入牙髓,长期存在引发慢性炎症。例如,当牙齿有较深的龋洞时,细菌容易进入牙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口腔卫生习惯等差异,细菌感染的概率和类型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为爱吃甜食且口腔清洁不彻底,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导致牙髓炎症。
物理因素:长期的咀嚼创伤、温度刺激等也可能诱发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比如,长期进食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对牙髓造成慢性刺激。对于有不良咀嚼习惯的人群,如偏侧咀嚼的人,一侧牙齿长期承受过大咬合力,也可能增加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的发生风险。
化学因素:充填材料、酸蚀剂等化学物质的刺激,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牙髓,引发慢性炎症。
二、病理改变
牙髓组织呈现慢性炎症反应,血管扩张充血,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牙髓组织会有纤维组织增生,成纤维细胞增多,同时可能有肉芽组织形成。不同年龄的患者,牙髓的修复能力有所差异,儿童牙髓的修复潜能相对较强,但如果炎症持续,修复也难以完全阻止病情进展。
三、临床表现
症状
疼痛:一般没有明显的自发痛,但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刺激去除后疼痛会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患者进食冷食或热食后,牙齿疼痛会持续几秒到几十秒不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不太会准确描述疼痛的时间和程度,但会表现出拒食某一侧食物等情况。
咬合不适: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的咬合不适,感觉患牙有浮出感。
检查
牙体情况:多数有深龋洞、冠部充填体或其他近髓的牙体硬组织病变。
温度测试:温度刺激患牙时,反应迟缓,表现为迟缓性痛。
叩诊:叩诊轻度疼痛(+)。
四、诊断
病史:有长期冷热刺激痛等病史。
临床检查:根据牙体情况、温度测试、叩诊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例如,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结合牙体的检查情况,来确定是否为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五、治疗原则
通常需要进行根管治疗。通过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进行根管预备、消毒和充填,以去除牙髓炎症并防止再感染。对于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安抚患儿情绪,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法,因为儿童的牙髓组织修复能力虽强,但配合度可能较低,需要医护人员有更多的耐心和专业技巧来完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