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道短宽直等解剖结构、个人卫生习惯不佳、性生活相关、机体免疫力低下、医源性因素及饮水少、憋尿等均会增加尿道感染风险,其中女性因解剖结构等更易感染,儿童、男性、老年人等也各有相关影响因素。
一、解剖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较短、宽且直,距离肛门较近,细菌容易沿尿道上行侵入膀胱引发感染,这是女性经常尿道感染的重要解剖学原因。而男性尿道长且有生理弯曲,相对女性不易发生尿道感染,但若存在尿道结构异常,如尿道狭窄等情况,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对于儿童,婴幼儿尿道黏膜娇嫩,尿道短,容易被粪便污染等导致感染,随着年龄增长,解剖结构逐渐发育完善,感染概率相对降低,但仍需关注卫生等情况。
二、个人卫生习惯
1.不注意外阴清洁:女性若不经常清洗外阴,尤其是性生活前后、月经期间等没有做好清洁,会导致细菌滋生,增加尿道感染机会。儿童如果尿布更换不及时,粪便污染尿道口,也易引发尿道感染。
2.穿着不当:长时间穿着紧身化纤内裤,会使会阴部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大,有利于细菌繁殖,增加尿道感染风险。
三、性生活相关因素
性生活时容易将外阴及阴道内的细菌挤入尿道引发感染。女性在性生活后若不及时排尿,会增加细菌在尿道定植的机会。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更高。另外,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性生活时也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四、机体免疫力低下
1.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机体抵抗力下降,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尿道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容易反复发作。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也极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尿道感染。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会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尿道感染的可能性。
五、医源性因素
1.导尿等操作:长时间留置导尿管会破坏尿道黏膜的完整性,为细菌侵入提供途径,导尿操作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更容易引发尿道感染。留置导尿管时间越长,感染的概率越高。
2.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如膀胱镜检查等,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导致细菌入侵,从而引起尿道感染。
六、其他因素
1.饮水过少:喝水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道停留繁殖,增加尿道感染的机会。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长期饮水过少都可能引发尿道感染。
2.憋尿:经常憋尿会使膀胱内尿液潴留,膀胱黏膜抵抗力降低,细菌容易在膀胱内生长繁殖,进而逆行感染尿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