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初期症状多样,常见纯运动性轻偏瘫(一侧面、上下肢无力,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易患)、纯感觉性卒中(一侧面、肢体麻木,丘脑梗塞致,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易现)、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变对侧轻偏瘫伴共济失调,下肢重,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高发)、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脑桥基底部梗塞致,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初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中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干预改善预后很重要。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高峰,一般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或语言障碍等。这种情况多见于内囊、脑桥基底部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这些部位的神经纤维受损,影响了运动信号的传导。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手臂提物费力,走路时腿无力等情况。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这与中老年人血管逐渐硬化等因素有关;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因为这些因素会加速血管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概率。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麻木感,呈针刺样或烧灼感等异常感觉。通常是丘脑部位的腔隙性梗塞所致,丘脑是感觉传导的重要中继站,此处受损会影响感觉信号的传递。年龄方面同样以中老年人居多,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比如患者会感觉一侧脸部像有小虫爬动般的麻木感,或者肢体有莫名的刺痛感。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常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放射冠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等。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有相关基础疾病者风险增加。例如患者走路时步态不稳,一侧肢体无力且动作不协调。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如书写笨拙等。多由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的腔隙性梗塞引起。中老年人易患,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生。比如患者说话含糊不清,拿东西时手部动作不灵活,写字时字体歪斜等。
需要注意的是,腔隙性脑梗塞初期症状可能较为隐匿,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不适,容易被忽视。如果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变化,一旦有可疑症状应尽快就诊,因为早期干预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