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是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病因包括手术相关因素(切口愈合不良、缝合技术问题)及腹内压增高因素(慢性咳嗽、肥胖、便秘),临床表现有手术切口处可复性肿块及伴随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观察(针对小无症状者)和手术修复(针对有症状或大的情况),老年患者需术前控基础病、术后防感染,儿童患者手术要考虑生长影响选创伤小术式,肥胖患者术前需减重、术后控体重防复发。
一、定义
切口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手术切口部位突出所形成的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二、病因
(一)手术相关因素
1.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如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影响切口处组织的强度,导致腹腔内容物容易从薄弱的切口部位突出。2.缝合技术问题:缝线选择不当、缝合过松或过紧等,均可能影响切口的抗张力能力。
(二)腹内压增高因素
1.慢性咳嗽: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腹腔内压力持续升高,增加切口疝发生风险。2.肥胖: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相对较高,且切口局部组织承受的压力增大。3.便秘:频繁便秘导致排便时腹内压急剧升高,对手术切口产生不良影响。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患者手术切口处可见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或用力时肿块突出明显,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
(二)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腹部隐痛、牵拉感,若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可出现腹痛加剧、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四、诊断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手术切口部位存在可复性或不可复性肿块,结合病史有助于初步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切口处疝囊及疝内容物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2.CT检查:能更精准地评估疝的大小、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五、治疗
(一)保守治疗
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切口疝,可采取保守观察,但需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积极治疗慢性咳嗽、控制体重等。
(二)手术治疗
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切口疝,通常需手术修复。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修补术、腹腔镜下修补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在手术前积极控制基础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切口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二)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充分考虑对其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患儿创伤小、恢复快的术式,同时术后需密切观察切口愈合及患儿恢复情况。
(三)肥胖患者
肥胖患者切口疝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积极减重,优化身体状况;术后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因体重反弹导致疝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