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的病因包括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栓塞的栓子来源及相关人群)、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机制异常、血压急剧波动影响脑血流灌注)及其他因素(血管炎及颈部动脉受压等可致脑缺血)。
血管栓塞:栓子可来源于心脏、大血管等部位。心源性栓子较为常见,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就会阻塞血管引起脑缺血。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导致心房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心房颤动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脑栓塞的可能性。非心源性栓子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也可引起脑缺血。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血管状态不佳,更易出现血管内物质异常脱落形成栓子。
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脑缺血。此外,严重脱水、高蛋白血症等情况也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水分调节能力下降,相对更容易出现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影响血液成分,使血液黏稠度改变。
凝血机制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会导致凝血机制紊乱,体内出现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进而引起脑缺血。一些患有基础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严重感染的患者,易引发DIC,影响血液正常的凝血-抗凝血平衡。
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的急剧波动可影响脑的血流灌注。血压过低时,如严重低血压状态,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缺血。例如大出血、严重脱水等情况可引起血压骤降。而血压过高时,超出了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也可能导致脑血管过度灌注或血管痉挛,影响脑血流。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自身调节能力减弱,对血压波动的耐受能力更差,更易因血压异常而出现脑缺血。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血压的稳定,增加脑缺血风险。
其他因素
血管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血管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累及脑血管时,会导致血管炎症、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发脑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免疫反应,攻击自身血管组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都可能发生血管炎相关的脑缺血,但女性患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颈部动脉受压:如颈部的肿瘤、淋巴结肿大等压迫颈部动脉,可导致脑供血不足。一些从事特殊职业需长时间保持特定颈部姿势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且姿势不正确的人,颈部血管长期受压迫,也可能增加脑缺血风险,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