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引起血尿是因结石移动损伤尿路黏膜,非药物初步应对可增加水分摄入、观察血尿情况,然后及时就医进行超声、尿常规、CT等检查,再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或手术等相应治疗,不同人群遵循各自原则处理。
一、明确血尿产生原因
肾结石引起血尿主要是由于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损伤了尿路黏膜,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肾结石引起血尿的机制类似,但具体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例如,长期饮水少的人群,尿液浓缩,更容易形成结石,进而损伤尿路黏膜引发血尿;有既往肾结石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结石活动时更易导致血尿。
二、非药物的初步应对措施
1.增加水分摄入
大量饮水可以增加尿量,有助于小的结石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同时减少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减轻对尿路黏膜的刺激。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左右,对于儿童,要根据年龄适当调整饮水量,保证充足的尿量排出,以清淡的白开水为宜,避免过多饮用含糖饮料等。
2.观察血尿情况
密切关注血尿的颜色、频率等变化。如果血尿颜色逐渐变浅、发作频率降低,可能提示结石有排出的趋势;如果血尿颜色鲜红且伴有血块,或者血尿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观察重点略有不同,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需家长更细致观察尿液颜色等变化;老年人群要注意自身感觉,如有不适及时反馈。
三、及时就医评估与进一步处理
1.医学检查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初步了解肾结石的大小、位置以及肾脏积水等情况,这是一种无创且常用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儿童检查时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老年人群检查相对方便。
尿常规检查:可以明确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等情况,辅助判断血尿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肾结石,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结石的细节,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但儿童要谨慎使用CT检查,尽量权衡利弊。
2.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
保守治疗:如果结石较小(直径小于6毫米左右),且没有严重的尿路梗阻等情况,可在医生评估下采取保守治疗,继续增加水分摄入等,同时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药物辅助排石,但儿童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手术治疗:如果结石较大、引起严重的尿路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可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的病情和人群,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总之,肾结石引起血尿后,首先要通过增加水分摄入等初步应对,然后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不同人群要遵循各自的相关原则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