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脊柱裂可通过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母血清学检查、产前诊断穿刺检查等进行诊断,超声检查一般在妊娠18-24周进行,磁共振成像适用于超声怀疑但不能明确诊断时,母血清学检查检测甲胎蛋白,产前诊断穿刺检查包括羊膜腔穿刺和绒毛穿刺,不同高危因素孕妇需配合相应检查,检查中要关注孕妇心理。
检查方法:超声检查时,孕妇需采取仰卧位,医生会通过腹部超声探头对胎儿脊柱进行多切面扫查,包括脊柱长轴切面和短轴切面等。通过观察脊柱的连续性、椎体形态等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脊柱裂。在脊柱长轴切面上,正常脊柱呈双排串珠样强回声,排列整齐连续;若存在脊柱裂,可观察到脊柱强回声带连续性中断。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适用情况:当超声检查怀疑胎儿脊柱裂但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进一步行MRI检查。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胎儿脊柱裂的病变程度,如脊髓脊膜膨出时脊髓和脊膜膨出的情况等。
检查特点:MRI检查是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对胎儿没有辐射损伤。但MRI检查需要孕妇保持静止不动,且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在检查前需要孕妇配合做好准备工作。
母血清学检查
相关指标:可检测母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水平。正常妊娠时,母血清AFP水平有一定范围,当胎儿存在脊柱裂等神经管缺陷时,胎儿的神经管完整性遭到破坏,AFP会大量进入羊水,进而导致母血清AFP水平升高。一般来说,母血清AFP水平超过正常均值的2.5倍以上时,需高度怀疑胎儿神经管缺陷,包括脊柱裂。但母血清学检查只是一种筛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产前诊断穿刺检查
羊膜腔穿刺:对于一些高风险的孕妇,如母血清学检查提示AFP异常升高的孕妇,可考虑行羊膜腔穿刺检查。通过抽取羊水,检测羊水中的AFP、乙酰胆碱酯酶等指标来进一步明确胎儿是否存在神经管缺陷。羊膜腔穿刺一般在妊娠16-22周进行,该操作有一定的流产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绒毛穿刺:在妊娠早期(11-14周),对于一些高度怀疑胎儿有染色体异常合并脊柱裂风险的孕妇,可考虑绒毛穿刺检查。但绒毛穿刺也存在一定的流产等风险,且主要是用于染色体检查,对于神经管缺陷的诊断不如羊膜腔穿刺直接检测羊水指标准确。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孕妇都需要遵循医生的安排进行相应检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年龄大于35岁、既往有神经管缺陷妊娠史等,更要密切配合各项检查,以便尽早发现胎儿脊柱裂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检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孕妇的心理状态,给予人文关怀,缓解孕妇的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