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包括体位护理,未完全清醒去枕平卧头偏一侧,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儿童要注意体位舒适安全;伤口护理要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渗血渗液,小儿要保护周围皮肤,术后2-3天轻柔查看伤口;引流管护理要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情况,儿童要加强固定防拔管;饮食护理根据肠道蠕动恢复情况逐步恢复,遵循原则,儿童注意食物温度质地;活动护理鼓励早期活动,术后当日床上翻身,1-2天逐步活动,儿童活动要陪同防意外;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儿童体温调节差要频繁观察;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相关并发症,儿童需家属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
伤口护理
要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敷料渗湿,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换。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更要注意保护伤口周围皮肤,防止尿液、粪便等污染伤口引发感染。一般术后2-3天需查看伤口情况,查看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牵拉伤口。
引流管护理
如果患者术后放置了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并做好记录。例如正常情况下引流液颜色会逐渐由血性转为淡红色或黄色,量也会逐渐减少。儿童患者由于活动相对较多,更要加强对引流管的固定,防止意外拔管。
饮食护理
术后需根据肠道蠕动恢复情况逐步恢复饮食。一般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先给予少量温开水,若无不适,可进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普食。饮食应遵循循序渐进、营养均衡的原则,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促进伤口愈合。儿童患者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注意食物的温度和质地,避免过于粗糙、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
活动护理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同时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术后当日可在床上进行翻身等活动,术后1-2天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下在床上坐起,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室内行走等。儿童患者活动时要有人陪同,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术后患者可能会有吸收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升高,要考虑感染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要频繁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发症观察
要注意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粘连等。若患者出现腹痛加剧、发热、腹胀、切口红肿热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家属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