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分为非冻结性与冻结性,非冻结性发生于低温潮湿环境如冻疮,冻结性接触冰点以下低温分局部与全身;预防需环境防护及针对儿童、老人、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注意;急救非冻结性是脱离环境温水浸泡,冻结性先全身保暖再逐步复温;治疗轻度用促进血液循环药物等,重度可能需手术及防感染;特殊人群儿童保暖衣物要舒适、易冻伤部位多观察,老人助营造温暖环境、适度活动及心理关怀,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正确护理足部并定期复诊。
一、冻伤定义
人体在低温环境下,局部或全身组织因低温侵袭导致细胞损伤及血液循环障碍的损伤状况。
二、分类
1.非冻结性冻伤:发生于10℃以下至冰点以上低温潮湿环境,常见冻疮,多累及手足、耳郭等部位,表现为皮肤红斑、肿胀等,系低温、潮湿致局部血管痉挛、淤血引发。
2.冻结性冻伤:接触冰点以下低温所致,分为局部冻伤与全身冻伤,局部冻伤时组织细胞因冰晶形成、细胞脱水等出现坏死等病理改变。
三、预防措施
1.环境防护:寒冷环境中穿戴保暖、防风、防水衣物,如戴厚帽子、手套,穿保暖厚袜,保持身体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减少皮肤与低温直接接触。
2.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体温调节能力弱,需及时增添衣物,活动时留意手足、耳郭等易冻伤部位,选择柔软舒适保暖衣物。
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居住环境保持温暖适宜,鼓励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定期检查皮肤状况。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改善血管及神经病变,每日检查足部皮肤,选择合适鞋袜,避免足部受伤引发冻伤。
四、急救处理
1.非冻结性冻伤:迅速脱离寒冷环境,将冻伤部位浸泡于38~42℃温水中,浸泡时长约15~30分钟,避免水温过高加重损伤,浸泡后保持局部干燥。
2.冻结性冻伤:首先进行全身保暖(如使用暖风机),再逐步复温冻伤部位,严禁直接用火烤等快速复温方式,防止加重组织损伤。
五、治疗要点
1.轻度冻伤:可外用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药物(如冻疮膏),保持冻伤部位清洁,避免搔抓致皮肤破损。
2.重度冻伤:可能需外科手术治疗,如坏死组织清除等,同时注重预防感染等并发症,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冻伤部位恢复情况。
六、特殊人群护理人文关怀
儿童:皮肤薄嫩,保暖时衣物选择需兼顾舒适与保暖,活动中加强易冻伤部位观察,发现冻伤及时轻柔处理,避免粗暴操作加重损伤。
老年人:关注其保暖需求,协助营造温暖生活环境,鼓励适度活动提升身体机能,定期检查皮肤时动作轻柔,给予心理关怀缓解其对冻伤的担忧。
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宣教,指导其正确护理足部,如选择宽松鞋袜、每日温水轻柔清洗足部等,建立定期复诊机制,及时处理足部潜在冻伤风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