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冻伤状况
冻伤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因热量流失过多致组织损伤的病理状态,由低温环境引发且湿度、风速等会加剧,分为非冻结性冻伤(多在低温潮湿环境现红斑等且局部血液循环受影响)和冻结性冻伤(由冰点以下温度导致,分局部和全身,局部有苍白坚硬等表现复温后有红肿水疱等,全身有体温降低等危及生命症状),影响因素有低温强度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皮肤薄等易冻伤需保暖,老年人循环差恢复弱要避寒,有基础疾病者需加强保暖监测。
一、定义
冻伤状况是指人体组织在低温环境下,因热量流失过多,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损伤的病理状态。当人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体表温度低于一定阈值时,皮肤及皮下组织等会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成因
主要由低温环境引发,当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正常体温调节范围(一般指环境温度≤10℃),且人体长时间暴露于该环境中时,体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冻伤。此外,湿度、风速等因素会加剧冻伤风险,如潮湿环境会加速热量散失,大风会增强冷空气对流,使体表热量丢失更快。
三、分类
(一)非冻结性冻伤
多发生于低温(0~10℃)、潮湿环境中,常见类型为冻疮。表现为皮肤红斑、肿胀、瘙痒等,一般未出现组织冻结,但局部血液循环已受影响。
(二)冻结性冻伤
由冰点以下温度导致,又分为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局部冻伤时,受冻部位组织先冻结,随后出现红肿、水疱、坏死等;全身冻伤(冻僵)则是全身核心体温显著降低,可危及生命。
四、症状表现
(一)非冻结性冻伤
初期皮肤可出现红斑,伴有麻木感、轻度肿胀,保暖后症状可能缓解,但如持续暴露,红斑范围可能扩大,瘙痒加剧,严重时可出现水疱。
(二)冻结性局部冻伤
受冻部位初期呈苍白、坚硬状态,伴有疼痛或麻木;复温后局部可出现红肿、水疱,水疱破溃后可形成溃疡,愈合缓慢,严重者组织坏死。
(三)全身冻伤(冻僵)
表现为体温降低、意识模糊、心跳呼吸减慢,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五、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影响因素
低温强度、暴露时间、湿度、风速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个体的血液循环状况、营养状态等也与之相关,如糖尿病患者因外周神经及血管病变,更易发生冻伤且恢复较慢。
(二)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皮肤较薄,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不如成人完善,在寒冷环境中更易发生冻伤,需特别注意保暖,如外出时穿戴厚手套、帽子、围巾等。
老年人: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减退,对寒冷的感知及调节能力下降,发生冻伤后恢复能力较弱,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温暖。
有基础疾病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低温可诱发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更易出现冻伤相关并发症,需加强保暖及病情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