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结石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口腔卫生状况不佳致菌斑堆积和食物残渣残留,唾液成分异常致流量、成分改变及缓冲能力下降,局部因素如牙齿排列不齐和口腔内存在修复体易使菌斑、残渣聚集等。
一、口腔卫生状况不佳
1.菌斑堆积:口腔中存在大量细菌,若日常口腔清洁不彻底,细菌会在牙齿表面粘附聚集形成菌斑。例如,成年人若每天早晚不能有效刷牙,或刷牙方法不正确,就容易导致菌斑在牙齿邻面、牙颈部等部位堆积。菌斑中的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等物质代谢产生酸性物质,长期作用会破坏牙齿周围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口腔清洁能力相对较弱,若家长没有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也容易出现菌斑堆积的情况。
2.食物残渣残留:进食后如果没有及时漱口,食物残渣会残留在口腔内,尤其是在牙齿的缝隙、窝沟等处。这些食物残渣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物质,细菌在分解食物残渣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物质,进一步促进牙结石的形成。比如长期爱吃甜食的人群,食物残渣更容易附着在牙齿上,增加牙结石形成的风险。
二、唾液成分异常
1.唾液流量和成分改变:唾液具有清洁口腔、缓冲酸碱、抑制细菌等作用。如果唾液流量减少,比如一些患有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唾液分泌量明显降低,就会使口腔的自洁作用减弱。同时,唾液的成分也可能发生变化,若唾液中钙、磷等矿物质含量异常增高,就更容易在牙齿表面沉积形成牙结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唾液分泌功能可能会下降,相对更易出现唾液成分异常相关的牙结石问题。
2.唾液缓冲能力下降:正常情况下唾液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中和口腔内的酸性物质。当唾液缓冲能力下降时,口腔内的酸性环境更容易持续存在,这有利于细菌产生酸性物质并破坏牙齿结构,同时也促进了矿物质在牙齿表面的沉积,进而加速牙结石的形成。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可能会影响唾液的缓冲能力,从而增加牙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三、局部因素影响
1.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存在牙列拥挤、错位等情况时,牙齿之间的接触点不紧密,容易导致食物残渣和菌斑更容易堆积在不易清洁的部位,为牙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一些牙齿前突的患者,其牙齿清洁难度增大,牙结石更容易在这些不规整的牙齿表面形成。对于儿童来说,乳牙期或替牙期牙齿排列不齐如果没有及时干预,也可能会影响恒牙萌出后的口腔环境,增加牙结石形成风险。
2.口腔内存在修复体:口腔内有义齿、正畸矫治器等修复体时,修复体与牙齿之间的缝隙容易成为菌斑和食物残渣聚集的部位。比如安装了固定义齿的患者,义齿与天然牙之间的边缘处难以清洁,长期下去就容易滋生细菌并形成牙结石。而且修复体的存在会改变口腔内的局部环境,影响唾液的正常流动和分布,进一步促进牙结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