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阑尾炎是阑尾炎严重类型,因阑尾腔梗阻合并细菌感染致阑尾坏死,有典型腹痛、胃肠道及全身症状,右下腹压痛等体征,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需尽早手术治疗,及时手术预后较好,延误治疗预后变差,术后需注意恢复。
一、坏疽性阑尾炎的定义
坏疽性阑尾炎是阑尾炎的一种严重类型,是因阑尾腔梗阻合并细菌感染,导致阑尾管壁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发生坏死的阑尾炎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阑尾腔梗阻:淋巴滤泡增生是儿童及青少年中阑尾腔梗阻的常见原因,粪石则多见于成年人。阑尾腔梗阻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影响阑尾的血液循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
细菌感染:肠道内的常驻细菌,如大肠杆菌、厌氧菌等会在梗阻的阑尾内繁殖,产生毒素,损伤阑尾管壁,导致阑尾坏疽。
三、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典型表现为初始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疼痛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相对有限,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也会有腹部不适逐渐集中到右下腹的过程;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腹痛可能相对较轻,但病情可能进展更快。
胃肠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晚期呕吐可能与腹膜炎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脓毒血症表现。
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固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腹膜刺激征:如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提示阑尾已穿孔,发生腹膜炎。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通过详细的腹部体格检查,确定右下腹的体征情况,初步判断是否为坏疽性阑尾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的脓肿等情况,有助于诊断,但对于肥胖患者或阑尾位置异常者,诊断价值可能受限。
腹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对于不典型的坏疽性阑尾炎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坏疽性阑尾炎,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坏疽的阑尾。手术方式多为阑尾切除术,对于阑尾周围有明显脓肿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先行脓肿引流术,待炎症控制后再考虑二期阑尾切除。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应更加轻柔,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老年人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确保手术安全。
六、预后
及时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预后会变差。儿童患者身体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老年人术后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坏疽性阑尾炎患者在术后应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遵循医生的康复建议,以促进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