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及预防等方面情况。传染源是患者,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普遍易感,1-5岁儿童多见;潜伏期14-21天,前驱期有发热等上呼吸道症状,出疹期有淡红色斑丘疹等表现;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麻疹等鉴别;无特效药物,主要对症支持治疗;要隔离传染源,通过主动免疫(接种疫苗)和被动免疫(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儿童、育龄妇女、老年人感染风疹各有注意事项。
一、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出疹前1周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也可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以1-5岁儿童多见,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
前驱期:持续1-3天,儿童症状较轻,成人可较明显,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口腔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科氏斑。
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出疹期可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风疹患者)、临床表现(发热、特殊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等鉴别。麻疹有科氏斑,全身症状重;猩红热有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等特殊表现;幼儿急疹热退疹出。
四、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风疹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休息,多饮水;头痛、发热明显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咽痛者可局部含漱等。
五、预防
隔离传染源: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措施,一般用于1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育龄妇女等。
被动免疫:易感者接触风疹患者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有一定预防作用,但效果不持久。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风疹后需注意休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
育龄妇女:育龄妇女若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因此育龄妇女在孕前应确保自身风疹抗体阳性,若阴性应在接种疫苗后避孕一段时间再怀孕。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风疹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等,应注意加强护理,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