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疝气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等突出形成的肿物分类有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病因是腹壁强度降低与腹内压增高症状为体表可复性肿物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特殊人群中婴儿脐疝随生长发育多自愈需避免婴儿长时间哭闹老年患者手术要充分评估身体状况女性股疝妊娠时嵌顿风险增加需及时评估处理切口疝术后要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预防复发。
一、定义
腹部疝气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向外突出形成的肿物。
二、分类
(一)腹股沟疝
1.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腹腔内脏器经腹股沟管深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后可穿出浅环并进入阴囊。
2.腹股沟直疝:常见于老年男性,经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二)股疝
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疝块常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呈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后疝块不完全消失,且疝囊颈较小,咳嗽冲击感不明显。
(三)脐疝
1.婴儿脐疝:多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所致,婴儿期常见,一般直径1~2厘米,较少超过3厘米。
2.成人脐疝:与腹内压增高及脐环处组织退变有关,疝块直径可达数厘米。
(四)切口疝
发生于手术切口部位,多因手术操作不当、切口感染等致腹壁切口组织愈合不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由此突出。
三、病因
(一)腹壁强度降低
常见于先天性结构缺陷(如精索、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等部位),或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等致腹壁组织缺损。
(二)腹内压力增高
包括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均可使腹内压力升高,推动脏器或组织突出形成疝。
四、症状
主要表现为体表可复性肿物,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突出,平卧休息时可回纳。不同类型疝气有特点:如腹股沟斜疝可进入阴囊;股疝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出现半球形肿物;脐疝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物;切口疝为手术切口处逐渐出现的肿物,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可缩小或消失。
五、诊断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基本可确诊,必要时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疝内容物及腹壁缺损情况,需与阴囊内疾病等鉴别。
六、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岁以下婴儿的脐疝有自愈可能,可暂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脐环;成人疝气一般需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等,目的是修补腹壁缺损,防止疝内容物突出。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脐疝:随生长发育多可自愈,家长需避免婴儿长时间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
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手术需充分评估身体状况。
女性股疝患者:妊娠时腹内压增高,疝嵌顿风险增加,需及时评估处理。
切口疝患者:术后需避免腹内压增高因素,促进切口愈合,预防疝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