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可致不同程度肌肉瘫痪,病毒分Ⅰ、Ⅱ、Ⅲ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且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但对高温等敏感,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在潜伏期和发病初期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有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预防靠疫苗接种及对患者隔离防护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按免疫程序接种并观察反应,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避免接触传染源,孕妇要注意防护。
一、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肌肉瘫痪,曾被称为“小儿麻痹症”。
二、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Ⅰ、Ⅱ、Ⅲ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低温,但对高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等,易感者接触后经口感染。此外,在潜伏期和发病初期,病毒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但这并非主要传播方式。
四、临床表现
1.隐性感染:约占90%以上,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仅能通过血清学检查发现特异性抗体。
2.顿挫型:约占4%~8%,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或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1~3天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3.无瘫痪型:在顿挫型基础上,病情继续发展,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等,但无肌肉瘫痪。
4.瘫痪型:约占1%~2%,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瘫痪,可累及肢体、呼吸肌等,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五、诊断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从粪便、咽部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病毒)、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抗体,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及以上可确诊)等。
六、预防
1.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有效措施,包括口服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糖丸)和注射型灭活疫苗。通过常规免疫接种程序,可有效降低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
2.隔离与防护:对患者应自发病日起隔离40天,加强对患者粪便及污染物的消毒处理,避免病毒传播。密切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20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脊髓灰质炎的高发人群,接种疫苗是保护儿童的关键。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完成疫苗接种,且在接种后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免疫功能低下者:此类人群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发病风险更高,除常规预防措施外,需格外注意避免接触传染源,必要时可评估是否需加强免疫接种。
孕妇:孕妇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可能影响胎儿健康,因此孕期应注意防护,避免接触脊髓灰质炎患者,若有疫苗接种需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