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脑膜和脊膜非化脓性炎症,儿童及免疫抑制成年人易患,早期有性格改变、全身症状等,中期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晚期可昏迷等,辅助检查有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靠综合判断,需与其他脑膜炎鉴别,治疗抗结核并降颅压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关键是预防结核病发生及相关人群排查。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脑膜等部位定植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发展为结核性脑膜炎;成年人若有免疫抑制情况,如艾滋病患者等,也易患该病。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起病多较隐匿,儿童可能表现为性格改变,如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烦躁、嗜睡等;成年人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还可有头痛,头痛程度可逐渐加重。
2.中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呈喷射性)、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脑神经受损症状,常见的有动眼神经、展神经、面神经等受累,导致相应的眼球运动障碍、面瘫等。
3.晚期症状:若病情未得到控制,患者可陷入昏迷,频繁发作癫痫,最终因脑疝等并发症死亡。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可呈毛玻璃样,白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脑脊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脑膜强化、脑积水等;头颅MRI对脑膜病变的显示比CT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膜强化等改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如结核接触史等)、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2.鉴别诊断:需与病毒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等相鉴别。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细胞数一般升高不如结核性脑膜炎明显,糖和氯化物多正常;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墨汁染色可找到新型隐球菌。
五、治疗
主要是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用药。同时要针对颅内压增高进行降颅压治疗,如使用甘露醇等;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需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等。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预后与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若延误治疗,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2.预防: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关键是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如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对于结核病患者,要积极规范治疗,减少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的机会;密切接触结核病患者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免疫抑制人群等,若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