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常见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致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致病。发病与遗传、环境、神经系统老化相关。临床表现有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和非运动症状(感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等,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综合措施可缓解症状提生活质量,老年人有相关症状及时就医,高危人群需密切关注。
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遗传因素:约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可增加患病风险,如α-突触核蛋白基因等发生突变时,会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和存活。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如杀虫剂、除草剂等,可能会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这些环境毒素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等途径,导致神经元逐渐受损。
神经系统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会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多巴胺能神经元也会随之发生退变,这是帕金森病在老年人中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方面
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为“搓丸样”动作。
肌强直:患者肢体可感觉僵硬,活动时阻力增加。检查时可发现铅管样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始终增加)或齿轮样强直(在铅管样强直基础上伴随有震颤,检查时可感觉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
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例如,患者起床、翻身、步行、转弯等动作变得迟缓困难;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手指精细动作困难,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难以完成。
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步距缩短,逐渐发展为慌张步态,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起步,身体前倾,步伐小而越走越快,难以迅速止步。
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早期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部分患者会有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
睡眠障碍:常见的有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睡眠中出现不自主运动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便秘、多汗、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出现头晕、眼花等)、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等。
精神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检查等。目前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来说,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在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等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但对于有帕金森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神经系统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