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发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因包括病原体因素(如常见细菌真菌等不同人群易感染差异)和宿主因素(婴幼儿免疫不完善、老年人免疫衰退、免疫缺陷者等易患),发病机制是病原体逃宿主免疫防御在血液大量繁殖释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致相关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全身(发热寒战乏力等)、局部(原发感染灶炎症表现)及严重(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炎症指标升高中血培养是金标准),治疗原则为据血培养药敏选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抗感染及支持对症维持内环境等。
一、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综合征。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当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病原体易突破机体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引发该病。
二、病因
1.病原体因素: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不同人群易感染的病原体有所差异,如婴幼儿可能更易感染某些特定细菌。
2.宿主因素: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其自身抵御病原体入侵及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减弱,更易罹患败血症。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等,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四、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多有发热(可呈高热或低热)、寒战、乏力、肌肉酸痛等,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拒食等非特异性症状。
2.局部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现原发感染灶,如皮肤伤口、肺部感染灶等相应部位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3.严重表现: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如呼吸急促、肝肾功能异常等)。
五、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感染史、基础疾病情况等。
2.临床表现观察:根据发热、寒战等全身表现及局部感染灶情况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若血培养检出致病菌可确诊,但需注意血培养前已使用抗生素可能影响结果。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用药,真菌性败血症需使用抗真菌药物。
2.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休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需特别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老年人要兼顾其多器官功能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