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磨牙根尖周炎是发生在第2磨牙牙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病因有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咬合异常、牙龈红肿,诊断靠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治疗原则是应急处理和根管治疗,预后多数良好但不及时彻底治疗会反复发作,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受自身修复能力、生活方式等影响。
病因
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常见的致病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可通过牙髓感染蔓延至根尖周组织,例如深龋未及时治疗,细菌感染牙髓后,继续向根尖方向扩散,引发根尖周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细菌的类型可能有差异,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因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感染特定菌群。
物理因素:
创伤:如咬硬物、外伤等,可导致根尖周组织损伤,引发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创伤的风险不同,例如喜欢咀嚼硬物的人或从事某些需要剧烈咬合动作职业的人群,发生创伤性根尖周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温度刺激:过冷或过热的刺激可能影响根尖周组织,但相对细菌感染来说,单纯温度刺激引发根尖周炎的情况较少见,但在有牙髓暴露等情况时,温度刺激可能加重炎症。
化学因素:根管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刺激等化学因素也可能引起根尖周组织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疼痛:急性根尖周炎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疼痛,初期为自发性、持续性钝痛,随后发展为剧烈的跳痛,疼痛定位明确,能指出患牙。慢性根尖周炎一般疼痛症状较轻,可能仅有咬合不适等感觉。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进食等。
咬合异常:患牙有咬合痛,咀嚼时疼痛加重,患者不敢用患牙咀嚼食物。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咬合不适,而表现出拒食特定质地食物等情况。
牙龈红肿:急性根尖周炎时,患牙对应的牙龈部位可出现红肿,有压痛;慢性根尖周炎可能表现为牙龈窦道,按压窦道时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通过视诊观察牙龈情况,触诊患牙及周围组织,了解有无压痛、肿胀等。
X线检查:可发现根尖周组织的影像改变,如根尖周骨质破坏、密度降低等。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儿童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治疗原则
应急处理:急性根尖周炎需首先缓解疼痛,打开髓腔引流,让根尖周的渗出物通过根管引流到口腔。
根管治疗:是治疗根尖周炎的主要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进行根管预备、消毒和充填,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不同年龄患者在根管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舒适化治疗下进行,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预后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导致根尖周病变反复发作,影响牙齿的功能和健康。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可能受自身修复能力等因素影响,儿童的根尖周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等,也可能影响预后。同时,患者的生活方式,如保持口腔卫生的情况等,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