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症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嗜睡及可能伴随的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症状,不同人群症状略有差异;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有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睡眠卫生、适度运动、避免诱因)和认知行为疗法(针对儿童和成年人有不同方式),药物治疗需考虑患者情况,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成年人非药物无效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特殊人群用药谨慎
一、嗜睡症的症状
嗜睡症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嗜睡,患者会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场合不可抑制地入睡,例如在工作、学习或驾驶过程中突然睡着;还可能伴有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症状,睡眠瘫痪是指患者睡醒后短时间内无法运动,入睡前幻觉是指在入睡或觉醒时出现的生动的、常常是不愉快的感觉性体验。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可能在症状表现上略有差异,比如儿童可能在课堂上频繁打盹,影响学习,而有特定病史的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导致嗜睡症状加重。
二、嗜睡症的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1.生活方式调整
睡眠卫生改善: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对于儿童来说,保证充足且规律的夜间睡眠非常重要,一般学龄前儿童需要10-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睡眠;成年人则建议7-9小时的睡眠时长。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有助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适当调整,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慢走、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避免诱因:对于有嗜睡症状的人群,要避免可能加重嗜睡的因素,如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干扰睡眠-觉醒节律;避免过量饮酒,酒精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嗜睡加重。
2.认知行为疗法
针对儿童: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睡眠认知,让他们明白规律睡眠的重要性,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针对成年人: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例如纠正过度担忧睡眠问题反而加重嗜睡的不良循环。认知行为疗法还包括刺激控制疗法,即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
(二)药物治疗
目前有一些药物可用于治疗嗜睡症,如莫达非尼等。但药物治疗需要谨慎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低龄儿童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因为低龄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需要更谨慎评估。对于成年人,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情况。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必须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才能决定是否使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