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是阑尾因各种原因致管腔堵塞引发细菌感染的外科急腹症,病因主要是管腔堵塞和细菌入侵,临床表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等症状及麦氏点压痛等体征,病理类型包括单纯性、化脓性、坏疽穿孔性及周围脓肿等,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不同人群有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的不同特点,治疗有手术切除和早期抗生素保守治疗(病情加重需手术)。
一、定义
急性阑尾炎是阑尾发生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因各种原因导致阑尾管腔堵塞,进而引发细菌感染,使阑尾出现炎症反应,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管腔堵塞:这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淋巴滤泡增生(多见于儿童)、粪石阻塞(常见于成人)等,可导致阑尾腔引流不畅,细菌繁殖引发炎症。
2.细菌入侵:管腔堵塞后,阑尾腔内细菌大量繁殖,分泌毒素,损伤阑尾黏膜,进而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始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部分患者可一开始就出现右下腹疼痛。
胃肠道症状: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后期可能因腹膜炎刺激肠道,出现腹胀、排便次数增多等。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若病情较重,体温可更高,甚至出现寒战、高热等。
2.体征
麦氏点压痛: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有固定压痛,是急性阑尾炎重要的体征。
反跳痛与肌紧张:病情进展出现腹膜炎时,可伴有右下腹反跳痛及肌紧张。
四、病理类型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轻度肿胀,浆膜充血,阑尾黏膜表面有少量渗出物。
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肿胀明显,浆膜表面有脓性渗出物,阑尾壁全层有小脓肿形成。
3.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暗紫色或黑色,可发生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4.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穿孔后,大网膜等包裹阑尾形成局限性脓肿。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格检查:依据患者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病史及右下腹麦氏点压痛等体征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CT有助于诊断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及鉴别其他急腹症。
六、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急性阑尾炎症状常不典型,腹痛部位不固定,易延误诊断,且病情进展快,穿孔率较高,需密切观察。
2.老年人:老年人反应能力差,症状多不典型,腹痛较轻,但病情进展迅速,穿孔及并发症发生率高。
3.妊娠期女性:随着妊娠月份增加,阑尾位置可上移,腹痛及压痛位置也随之改变,诊断时需结合妊娠情况综合判断。
七、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多数急性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等。
2.保守治疗: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可尝试抗生素保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仍需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