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磨牙可通过自身或他人观察及相关身体表现判断,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治疗方式分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调节、咬合调整、治疗相关疾病;药物治疗针对性药物少,仅对特定诱因辅助,如焦虑严重者可在心理调节基础谨慎用抗焦虑药,儿童一般不优先药物干预。
一、夜间磨牙的判断依据
夜间磨牙可通过多种方式判断,首先是患者自身或同室人员的观察,若发现睡眠中出现牙齿紧咬、摩擦的声音,即可初步怀疑存在夜间磨牙情况。其次,长期夜间磨牙可能会导致一些身体表现,比如晨起时面部肌肉酸痛、咀嚼肌疲劳,牙齿可能会出现磨损、敏感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影响牙齿的外观和功能,如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磨损,使牙齿变得敏感,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产生疼痛。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夜间磨牙可能还会伴随睡眠不安、说梦话等情况,这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有关;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压力、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夜间磨牙发生率增加,且其牙齿磨损等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地影响日常生活。
二、夜间磨牙的治疗方式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调节:对于因精神紧张、压力大导致夜间磨牙的人群,如成年人,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例如进行冥想、深呼吸练习等,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冥想或深呼吸,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精神压力,从而降低夜间磨牙的发生频率。儿童若因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如入学、家庭环境改变等导致精神紧张而夜间磨牙,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帮助儿童适应环境变化,缓解紧张情绪。
2.咬合调整:通过制作咬合垫,在睡眠时佩戴,改变牙齿的咬合关系,减轻牙齿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夜间磨牙对牙齿的损伤。对于牙齿排列不齐等导致咬合异常引起夜间磨牙的人群适用,如一些牙齿拥挤、龅牙等情况的患者,佩戴合适的咬合垫可以重新调整咬合,改善夜间磨牙状况。儿童若存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咬合问题导致夜间磨牙,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合适的咬合调整方式,但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配合度和咬合垫的舒适性等问题。
3.治疗相关疾病:某些疾病也可能引发夜间磨牙,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对于怀疑有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人群,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检查等,若确诊感染寄生虫,需进行驱虫治疗。内分泌紊乱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当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夜间磨牙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儿童若怀疑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夜间磨牙,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进行驱虫治疗,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等。
(二)药物治疗
目前针对夜间磨牙的特异性药物相对较少,一般是针对一些可能的诱因进行辅助治疗。例如,对于焦虑、紧张情绪较严重的患者,在心理调节基础上,若需要药物辅助,可根据情况使用一些抗焦虑药物,但要谨慎使用,因为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干预,成年人使用时也要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